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审计具体目标包括九个方面:总体合理性、真实性、所有权、完整性、估价、截止期、机械准确性、分类、披露。审计目标是审计组织的预期成果,是审计行为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审计目标作为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活动的指南,是决定审计主体价值取向和工作思路的重要因素,在审计活动中发挥着引领方向、规范过程的作用。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检验审计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实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证明材料。审计目标是审计目的的具体化; 审计具体目标又是审计目标的具体化。审计证据的取得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整个审计工作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审计证据、鉴定审计证据明确审计目标并进行判断的过程。因此,充分了解审计证据和审计目标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本题将基于国内审计水平现状,根据我国的审计准则获取审计质量和审计证据,讨论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获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遇到的问题分析,以及获取的审计质量是否良好。
拟解决的根本问题: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问题
细分问题:1、审计证据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较长的探索与发展历史。在西方对审计理论的研究中,以英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研究人员的理论成果最具代表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美国。关于审计总目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审计准则说明书》第1号指出:#8220;独立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例行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表达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表示意见。#8221; 我国财政部颁布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第四条的规定,会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设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1号》指出:#8220;财务报表审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审计人员对在公认的会计政策规定范围内的财务报表能够表示意见。#8221;尽管关于审计总目标的表述不是完全一致,但在主要方面的认识却是一致的。
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惟一目的,就在于使自己能够就财务报表是否公允表达得出结论,并提出恰当的审计报告。在《审计学-基于国际审计准则的视角》中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证据的特性包括充分性和适当性,其中适当性又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美国审计准则提出审计证据特性包括充分性和胜任性,其中胜任性可以从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17年11月,确定论文题目,制订计划并查找相关资料,完成开题报告初稿,上交导师查阅;
17年12月-18年2月,查找翻阅相关论文资料,如文献、论文集、著作等,建立论文框架并完成论文初稿,初稿中参考文献不低于15篇,其中至少包括一篇英文文献,同时翻译相关英文资料;
5. 参考文献
[1]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ol. 25(1)2008 spring.
[2] brown , m. g. w. adams, d. r. campbell et al. internal audit can deliver more value[j]. earning surprise gam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25(5).
课题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