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流长·无锡古运河沿岸景观设计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为有效推动无锡(南长)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升区域形象,实施一轴一带的战略构想,拟在2013年初启动运河公园景观工程。本场地位于运河东路一侧,仙蠡桥和健康桥的夹岸,为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一部分,该场地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无锡的现在和未来。规划中的南长传感信息中心为提升场地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奠定了场地的整体基调,在于更全面的充满活力的滨水开放空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滨水文化公园。河侧已经建成的大片居住区也扩大了场地的服务半径,如何吸引市民并处理好两岸的步行交通就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升华无锡城市文化形象,增添无锡城市文化魅力,使无锡这座江南水乡重新焕发生机,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滨水区景观营造对于展示城市特色、强化名城风貌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与营造是当今城市建设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多个领域,诸如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在城市的发展中寻求对文化根基的保护,在保护与发展中求得平衡,实现无锡古运河滨水公共景观形式的保护、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古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项目研究的根本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系统与环境的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以达到保护人类文化形态的目的,为城市空间、建筑、自然景观资源等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和理论方法。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工业革命之前,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滨水空间基本处在一种相对原生态的状态下,一部分滨水空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景观,另一部分与人们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滨水环境虽经过少许改造,但仍然是人们赖以生存并且繁衍生息的源泉。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机器化大生产席卷全球,通过这个机遇,滨水空间也受到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和改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原先依滨水而居的仓库、航运码头、港口被废弃,加之水体污染严重,滨水地区一度成为环境恶劣、臭气熏天的衰落区代表之一;现代交通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涨和生态意识的觉醒,滨水地区的复兴成为环境保护的一大课题,也越来越成为各大城市追求和提升城市综合能力的需求。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化滨水区规划设计发端于美国,以奥姆斯特德的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之翡翠项链、芝加哥博览会以及查理斯.艾里沃特(1893)(CharlesEliot)的麻省若费尔(Revere)海滩保留地(1896)为代表。滨水区开发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数学者是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角度进行滨水区开发、滨水区城市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我国开始对滨水区研究并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从滨水区总体开发和规划到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研究中,提出了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一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设计理念。从普通市民角度切入,关注市民的亲和性、可达性,特别是要关注特殊人群:如老幼残疾人的要求等,能让市民尽可能的参与规划与设计,创造出更多的满足市民多样需求的滨水空间。二是创造舒适宜人的都市意向,感知空间理念。从目前我国滨水区整体开发情况来看,尤其是城市滨水区在开发过程中缺乏整体观念,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目标单一、手法单调、滨水区面貌雷同等不符合滨水来发来说,无法展现滨水特色和不同城市风格。此外,滨水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对于实践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实践过程中带有较大盲目性,盲目的跟随只会使滨水空间的发展达到越来越尴尬境地,让人嗤之以鼻 。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1、2016.12.31 选题完成
2、2017.1.1-2017.1.13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
3、2017.1.14-2017.4.3 进行毕业设计及
4. 研究创新点
对古运河沿岸设计,遵循留、用的设计理念,保护利用好原有的历史文化遗迹,呈现无锡特有的城市气质。
所谓留,就是保留建筑、空间、格局。1、修复建筑外表,对内部功能进行改造。2、区块内传统格局保留,建筑按照传统样式新建。
所谓用,就是对所有保留建筑的功能作重新规划调整,让其产生新的功能,以在使用中保护保留建筑。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