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detail-综述开题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青阳县城东河滨公园水景设计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出现趋同化,在不断追求与国际接轨的城市进程下,逐渐迷失了自我方向,城市正在丧失自我个性,对于滨水景观也是一样,大量的相同的景观类型被复制在不同的城市之中,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的文化历史特征,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性,爱好和文化程度,遵循以人为本,生态化原则,因地制宜的设计滨水景观,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现代城市生活对河流有多种功能上的需求,使滨河空间从单一功能像多功能转变,城市滨河绿地应该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研究通过对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将河流以及城市滨水开发建设区过程中单一的生态环节,物理环节,经济环节和社会环节组装成一个有强生命力的生态系统,调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景观生态学的竞争,共生,在生和自生原理得到充分的体现,促进城市河流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欧美国家的滨水区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早期的欧美城市大多沿着海岸或者内航道建设,市中心的滨水区往往被码头,火车站,造船厂和仓库所占据,河流污染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今天发达国家滨水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对将来的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发展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公路交通的兴起以及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欧美国家的城市滨水区逐步走向衰落。从70年代开始,伴随着人们对历史遗产保护的重视,为抵消城市向郊区蔓延,欧美国家积极策划旨在恢复城市中心地区活力的城市再生运动,滨水区所具备的优越区位条件,相对低廉的土地成本,以及独特优美的环境无疑对投资与开发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上世纪70,80年代的滨河区域开发项目往往结合河流水质的改善,对城市滨水区域城市面貌进行综合的整治与开发,大规模的城市滨河开发建设项目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社会文化的丧失等问题,人们注意到原有规划的局限性,从而更加注重城市历史特质维护与生态方法的运用,规划视角也逐步扩展到区域的范围,通过河流绿道建设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并提供如散步,钓鱼,野餐,划船等户外游憩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河流逐步开始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由于正处于低价上升的城市化中期阶段,因此,国内的滨水区建设与国外城市滨水区城市复兴相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河流及周边城市环境建设往往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一是以治理城市水环境,建设滨河绿地美化城市环境为主,二是以城市滨水区城市更新为主,部分城市综合采用以上两种途径,在改善河流环境的同时,促进城市经济和社区发展。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本次场地位于青阳县行政服务中心门前,设计面积为71190m2。场地东部为居住区,西部为工业区与行政区,其余为农田村庄用地。通过s103省道、河西路、平岗路以及东河路围合,形成场地边界。道路部分,包括城市道路和现有园路。s103省道、河西路、平岗路及东河路围合形成场地边界,其中河西路人行道宽为4m,s103省道及平岗路的人行道宽为2m。设计范围内南北向的堤岸贯穿整个场地。水系面积约为1.9hm2。根据场地现状,注意公园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譬如小区,行政服务中心等,考虑游乐活动安排周边原住民提供配套服务,合理设置管理房、公厕、小卖以及配套活动、游憩设施,种植设计突出季相变化,营造优美空间,考虑洪泛区具体处理策略,设计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滨水公园。

首先要先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将本次设计的滨水公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一.调查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次设计将充分考虑场地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特征,了解设计场地的使用人群及其爱好习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巧用城市滨河景观自然要素来对场地进行规划:1.展现水的意境美2.运用对比的手法3.借助水面四季变换的色调4.通过竖向设计烘托地势5.融合天色来进行设计6.强调景观在水中产生的倒影之美7.合理利用植被创造优美景观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