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detail-综述开题网

注册

  • 获取手机验证码 60
  • 注册

找回密码

  • 获取手机验证码60
  • 找回

基于精益生产在五洲公司的生产线优化研究开题报告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包含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引言(现状)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但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当代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已经进入新兴工业化成熟期,但是依然面临劳动生产率低,物耗能耗高的问题[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问题解决措施及方案

一、研究主题

本设计研究的是五洲制冷集团南京总公司生产现场,五洲制冷地处六朝古南京,是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重点大型骨干企业之一,公司创建于1958年,2004年改制更名为中外合资南京五洲制冷集团。历经近五十年的奋斗,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厂的道路,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工程设计与安装、用户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为中国制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产品形成近百个系列,千余个品种,广泛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工农业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国防科研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并出口至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产品多次荣获各类国内国际奖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信誉和影响。

在短短50年间,五洲制冷从当初南京的一个冷气机械厂发展为现在有10多家分公司,资产几亿元的中国机械制造500强企业,虽然硕果累累,但我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公司生产能进入瓶颈期,为此寻求了一些提高生产率和现场改善的地方。

二、研究的内容

结合实际情况,目前W公司虽然在科技创新上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生产现场的生产管理却比较粗放,生产组织流程不尽合理,致使生产效率低,周期长,不能按期交货的情况也会出现,这是W公司近些年产值上升速度缓慢的关键,生产线不平衡,作业人员分配不合理,生产线整体效率受到瓶颈工位严重限制,为了解决这种现状,研究生产流水线的节拍以及工位和工序的安排是否能有效的满足线平衡,工具的应用以及操作的规范是否能在缓解工人疲劳的情况下提高有效工作时间,生产现场存在什么问题,能否通过精益思想和7S意识在消除浪费的基础上使更多员工增加对创造更多价值的重视,实现自动化和准时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研究的方法

先运用7S管理对现场进行的全方面的持续改进,通过对现场的分析来发现提升企业形象,现场搬运效率,库存周转率,人员素质等一些方法。

再应用MOD法,无需经过现场的测时,预先利用动作步骤来确定正常情况下完成的标准时间,在此基础上加上宽放时间先初步确定标准时间,再结合人类工效学根据操作时人的动作,作业距离,操作难易程度初步确定操作者的标准作业方法。降低操作者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然后在一定改善的成熟阶段运用精益生产的看板,鱼骨图等工具来达到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仓库管理部门,决策部门合理衔接的一种准时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在提高生产的大前提下,应用PDPC法来事先预测可能发生的障碍,设计出一系列对策尽最大努力达到理想生产目标,规避事故的发生,最后是基于现场改善后的效益分析。

四、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深入研究,寻找制约生产能力的瓶颈,在不耗费过多成本的情况下通过人类工效学和精益生产思想改变生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创造舒适,合理,高效,低事故,低浪费,高价值的生产现场,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五、论文大纲

第一章绪论

1.1W公司生产现状

1.2存在的问题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本章小结

第二章7S管理

2.17S管理的基本理论

2.2对W公司的7S分析

2.3基于7S的初步改进

2.4本章小结

第三章生产线平衡

3.1生产线平衡概念

3.2实现生产线平衡的意义

3.3人类工效学

3.3.1人类工效学基本理论

3.3.2现场人力概况

3.3.3现场机械概况

3.3.4现场管理概况

3.3.5现场环境概况

3.4W公司生产线存在的问题

3.5运用MOD法进行平衡

3.5.1MOD法对生产线分析

3.5.2结合人类工效学和MOD法的方案

3.5.3方案试验的效果

3.6本章小结

第四章精益生产

4.1精益生产理论

4.2生产车间重要环节鱼骨图

4.3PDPC法的应用

4.4看板管理

4.4.1简介

4.4.2种类

4.4.3看板的功能

4.4.4看板在W公司的应用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精益生产效益分析

5.1可见的效益体现

5.1.1空间得到缩减

5.1.2搬运距离减短

5.1.3人员得到减少

5.1.4现场机器和人的效率提升

5.1.5不良品数量减少

5.1.7生产成本降低

5.1.8交货速度加快

5.2隐性的效益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5.1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5.2本文的主要结论

5.3本文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