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边界——碧山书局空间改造设计实践开题报告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1)从建筑的非线性角度出发,通过对碧山书局的改造,使得徽派建筑、书局空间功能、瓦楞纸材料、人文因素、环境这些非线性的面高度的融合起来,以达到书局空间的协调。
(2)通过学习室内空间相关的设计理论,分析国内书局类室内空间设计和改造,总结概括设计的方法及规律,为书局类室内设计和改造工作积累理论知识; (3)通过对瓦楞纸这种材料的拼接组合的研究,用瓦楞纸材料进行书屋的设计,在书局的整体开放的空间中营造出自由,轻松,私密的阅读空间; (4)碧山书局是徽派建筑,通过对书局的内外部的环境的研究和对内部的空间设计和改造,把徽派建筑的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相结合,使碧山书局更加满足人们对空间功能及审美的需求。
研究意义: (1)通过对书屋的设计,对瓦楞纸的研究,使我对瓦楞纸材料有了更多的了解,它的不用的拼接组合方式使其有了更多的利用空间,低碳环保,方便快捷; (2)通过对书局的设计和研究,可以更加理解空间人性化的要求,书局是一个信息资源交流和文化传播的地方,通过对书局的改造,可以更加了解书局的功能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书局的设计需要满足要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功能; (3)通过碧山书局的改造和书屋设计,可以提高了我的环境意识和文化素质水平,我们需要不断认识环境、接受环境、保护环境和改造环境。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建筑空间的更新设计与再利用研究在理论上经历了几个阶段,从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及其地段进行保存(preservation)、保护(conservation)和修复(restoration),发展到更新设计(renew)和再利用(reuse)。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认识到城市衰败的严重性,现代建筑师们掀起了保护古旧建筑并对其进行改造的新思潮。
此后出现的法国卡恩(l. cane)、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 venturi)等,他们对雅格布斯(j. jacobs)的思想极力推崇,赞同建筑与城市共存的理念。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1)书局类基础公共建筑的设计以及改造思路和技巧;(2)瓦楞纸搭建具体在现代建筑改造中的运用;(3)徽派建筑的特点;(4)非线性边界。
时间计划:(1)2015.10.01-2015.12.31:确定课题,前期资料收集;(2)2016.01.01-2016.02.20:考察调研,资料整理,完成开题报告; (3)2016.02.20-2016.04.01:实地考察徽派建筑并对书局进行改造设计,研究书屋搭建方法;进行论文写作;(4)2016.04.01-2016.05.01:进行模型设计与搭建;论文完成初稿;(5)2016.05.01-2016.05.20:完善并打印论文,制作 PPT,准备答辩。
4. 研究创新点
(1)通过对书局室内结构的分析,对书局内部空间进行有效的功能分区、家具设计与摆放,将馆内的环境、读者、图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室内环境设计体现书局的管理与服务理念; (2)通过对书屋的设计,使开放的阅读空间增加了私密性,使人们可以更轻松舒适的享受精神世界;(3)通过对空间的改造,进行功能的置换,使原本作为祠堂的空间变成可以供人们阅读学习的空间,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能更好的保存与发展中华文化,也能使人耳目一新。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